n131463

不好,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!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: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

不好,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!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: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,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,这就算了,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。 先说基础设施,这可是制造业的血管啊,印度想当制造大国,物流、电力、港口这些得跟得上吧?可现实是啥样呢? 物流成本高得离谱,公路坑坑洼洼,铁路轨距不统一,货物运输像老牛拉破车,港口更要命,吞吐量远不如中国,集装箱在码头一堵就是好几天,时间和金钱都打水漂了,电力供应也不稳,三天两头停电,工厂机器说停就停,生产计划全打乱。 你说,这样的血管能支撑起制造业的发展吗?简直就是肠梗阻! 再看看劳动力,印度人口年轻,按理说应该是优势,可实际情况呢?工人流失率高得吓人,入职三个月内流失超10%,一年内超过50%。 为啥?政府发免费粮食,年轻人进厂意愿低;从农业转到工厂,适应不了纪律约束;城市生活成本高,工资优势被削弱;零工经济又把人抢走了,你想啊,工厂刚培训好工人,人就跑了,企业咋能稳定生产?这不是摆明了把产业转移的机会往外推吗? 政策方面,印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莫迪政府从2014年就推印度制造,砸了230亿美元搞激励方案。 结果到了2025年,好多企业产量没上来,外资撤离的倒有1777家,制造业占比还卡在14%到15%。政策不稳定,官僚主义严重,企业想建厂比登天还难。 就说土地吧,印度宪法对财产权的保护和社会公平的追求一直矛盾,征地经常闹纠纷,项目一拖就是好几年。你说,哪个外资企业愿意在这种环境下投资? 税收和劳动法也是拦路虎,印度的税制复杂,高关税把外资挡在门外,汽车进口税率最高110%,化学品和电子产品税率也远高于国际水平,劳动法更是死板,企业想解雇员工难,灵活用工受限制,这让外资企业头疼不已。 相比之下,越南就聪明多了,政策协调好,关税低,劳动力灵活,结果外资都跑到越南去了,2023年越南出口额近970亿美元,印度才756.5亿美元,差距一目了然。 有人可能会说,印度不是开始生产苹果手机了吗? 这确实是个进步,可大部分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,供应链根本不完善,就像盖房子,地基都没打好,能盖高楼吗?印度的供应链就像个缺胳膊少腿的巨人,看似庞大,实则脆弱。 再看看咱们中国,那才叫稳准狠,沿海成本上升,企业就往内陆迁,河南、四川这些地方,工资低、地便宜,高铁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,供应链稳稳当当,劳动力素质更是没话说,平均受教育年限高,科技人才全球最多。政策支持也给力,税收减免、土地优惠,企业安心发展,这就是为啥美媒说,制造业西迁不是去印度,而是中国内陆。 印度的问题啊,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,基础设施差、劳动力不稳定、政策摇摆、税收复杂,这些都是顽疾。 就算现在开始改,也得花上十年八年,可国际竞争不等人啊!越南、墨西哥都在抢产业转移的蛋糕,印度再这么拖下去,别说取代中国,连喝汤的份儿都快没了。 说到底,印度的失败是系统性的,它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,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根本没找到病根。 要想真正发展制造业,得从根子上改,可官僚主义、种姓制度、地方保护这些毒瘤不除,一切都是空谈。 咱们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,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,是基础设施先行、政策稳定、劳动力素质提升的结果,印度啊,还是先把自己的血管疏通了,再谈取代中国吧!